目標狂的我,總愛在每個新的一年開始,訂下當年的目標。
不過去年開始意識到這個愛訂目標的背後,其實是在逼迫、透過目標,來嚴格管控自己的原因後,就決定做一些調整。
那就是將目標改成心態層面上,而不是外在上的目標成長。
(因為外在部份就算不訂目標,也會自動執行)
去年的大方向是「希望自己的情緒能夠平穩」。
現在回過頭想,算是有意識的注意這部份,盡量讓情緒不要太過激動。
不過心靈成長如同學習語言一樣,不可能從剛學發音而己,就直接能和當地人溝通。
所以還是老話一句,慢慢來比較快,有覺察到情緒失控,就很厲害了!
而除了大方向的課題外,覺得去年一整年,對於「總是覺得孤獨」這部份的空虛感,似乎漸漸平復了。
近年開始心靈成長課題後,和好友們談心的機會也變多了,而只要提到「總是覺得孤獨」,好友們總是難以相信。
畢竟從旅居海外、經常一個人國內外旅行等行動來看,比較算是獨立自主的印象,因此會讓人感覺是個喜歡獨處的性格。
不過這裡說的「總是覺得孤獨」這部份,並不是實質的狀態,兩者間其實並不衝突。
有些人害怕獨處,喜歡時常身邊有人陪伴,
但內心卻擁有著不覺得孤獨、是被身旁人愛著的強大內心。
而我則是,不怕獨處,但是就算身邊一直有人陪伴,
卻總是覺得孤獨、有著不被任何人愛著的感受。
這幾年下來沒有好好釐清自己內心孤獨情緒,放任著這樣心態的下場就是,
長期的負面思考、夜哭、身心靈不平穩,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是好。
而就在決定心靈目標的同時,也自然覺察到長期覺得自己孤獨的情緒,所以去年刻意的在最覺得孤獨、不想要獨處的日子裡,好好面對那樣的情緒、與自己旅行、與自己對話,療癒著總是覺得孤獨的自己。
我將一年中最感到孤單的時刻∶自己的生日和母親的忌日,這2天選擇獨處。
說實在的,當下非常的痛苦且煎熬。很像在處罰自己,明明不想一個人,卻得一個人面對著不想獨處的時刻。但是在那狀態下,我也試著告訴告訴自己,「妳可以的」、「無論如何妳還有妳自己」、「妳永遠都會陪伴著妳自己、也會愛著妳自己」反覆在覺得難熬、睡不著的夜晚時,和自己如同上述般對話後,可以感受得到「總是覺得孤觸」的這個自我洗腦意識,慢慢鬆開了。
前陣子看完日本作家柳美里的「人生にはやらなくていいことがある(直譯:人生有些不需要做的事)」自傳散文,裡頭的「「家族のようなもの」を作る
(直譯:打造一個像是家人般的關係)」章節,提起即將獨自離開老家,前往東京上大學的獨子,在上了大學後,隨著之後孩子的人生階段,應該就此不會與她再同住。
就連從她肚子裡出身,曾經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,也終將會離開。
更何況是朋友、伴侶關係,都很難會是永遠陪伴在自己身邊的人。
因此對作者而言,比起真正法律上的家人,打造一個像是家人般的人際關係更是重要。
在面對孤獨的自己之後,下一步是學習作者的心態般,對家人關係,保持一個開放多元的心態,讓自己不要過度執著著於有觀念,綁住自己,讓思緒再次困住了。
コメントをお書きくださ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