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心情>內疚清理一日視訊工作坊課後記錄

探究身心靈成長課題,真的是會入迷。
去年學習到了告別失親傷痛,整理了多年來從未好好檢視的內心黑暗情緒。

今年持續想要找尋心理線上課程時,偶然間發現一直都有在關注的「蘇絢慧諮商心理師」,也有開放視訊課程。
會關注這位心理師的契機,是因為國中剛經歷失親之痛時,無法在身邊找到支持者,在網路資訊還不夠多的情況,情緒混亂之中,到了書局選到的,正是蘇絢慧諮商心理師的著作「死亡如此靠近」之著作。

專業的內容,文字卻是細膩且溫暖,因此就在視訊課程中,選擇了困擾自己的心理問題「內疚清理」。

因為課程只有一天,所以時間從09:30~16:30,中間除了午休1小時外,也會分別休息5至10分鐘。 

而或許是課程內容,亦或是知名的諮商心理師,當天參與課程的將近有20幾位,因為規定一定要打開鏡頭,但可以不用照到全臉,也不需要開麥克風。

參加的學員多為女性,因為有開放問答時間,多半都是詢問有關育兒方面的問題。
 
常在網路文章中看到討論,在教養孩童的過程,很容易覺察內心,回顧過往的傷痛回憶。我想是因為在照顧小孩之中,多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,所以可以透過投射反應,而做到覺察。 

而在剛開始課程時,老師提出先寫下最讓自己感到內疚的3件事情,並將每個事情的情緒反應劃分成6大情緒比例。
這五大情緒反應分別是:恐懼、憤怒、厭惡、快樂、悲傷、興奮 
依百分比劃分後,最後重整這3件事情中,佔最多的情緒是什麼,依照情緒,可以反思及察覺內疚感受的背後因素。 

我做完的結果是悲傷情緒的佔比最多。
所有內疚的背後都有著失落、抱歉、自責。 

而老師說內疚是最輕鬆的處理情緒的方式,不想找人頂罪、不想指責對方,但情緒勢必需要找一個出口,因此透過自我攻擊、責怪自己的方式來承受。
這其實也是自我肯定感不夠、完美主義、容易焦慮不安、不愛自己的表現。

而要從內疚、罪惡感的情緒掙脫出來的方式,就是重新釐清事情責任。
拆解內疚,以合理的角度、理性的態度。

客觀分析個人、人際、環境、社會間的責任,而不是將事情全部攬在自己身上,
不斷欺負自己。

大腦很奇妙,當思緖越是往同個方向思考,之後遇到類似事件也很容易就按照舊有模式去套用,因此負面思考會越來越多,內疚感也越來越重。因此,重新整理,是可以有效讓思緒更加有彈性、圓滑。

我最後也在問答時間時,詢問老師:「或許是從小父母不在,很多事情我會自己約束自己。設定人生目標(而且分得很細),希望活得像完整家庭長大的孩子一樣「正常」。因此在我開始聆聽自己的真實聲音,自我性格出現後,意識到自己並不想要小孩,這對我以往的人生目標開始起了衝突,因此對這件事有了內疚感,覺得好像對社會沒有貢獻,像個「不正常」的人,請問這該如何克服呢?」

老師給了我相當溫暖的回應:「這些約束都是來自於自己給的規範,所以妳只能與自己合解。先理解過去傳統文化,女性生產的確是義務,但這已經是過去時代的想法,現在生產變成了選擇,所以不需再套住過去的主流規範。而妳的內疚背後充滿了悲傷。這是因為成長環境,妳在當小孩的同時,也當了自己的父母,對自己自律,努力長大成人、努力工作,這些都是努力的證明,早已對社會有所貢獻,所以要看到自己所做的努力,支持這樣的自己所作出的選擇的肯定。不要活在教科書給的自由定義。」

透過這樣反思覺察後,的確有將內疚情緒消化掉,雖然離完全接納自我還需要一段時間,但是就像老師最後課堂說的∶「允許自己的不完美,會失誤、無知,都是人生的累積的鍛煉。」